不只是報告,還有你參與的點點滴滴 —— 2024 年大平台工作報告書導讀
「同志已經退無可退」,白底鮮紅的字在台北車站前忠孝西路天橋上,斗大的字彷彿還映在眼簾。這是在同婚通過的前一天,為了《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三讀表決前做的快閃行動之一。
如果你沒看過上面這個畫面也沒關係,但你肯定不會忘記 2019 年 5 月 17 日星期五這一天的早上,無論是跟公司請假、帶著家中的小孩、手持熬夜繪製的標語,又或是與國外的朋友一起,滂沱大雨中在立法院外,穿著雨衣撐著傘,分不清淚水還是雨水的濕潤眼眶,心跳也隨著一條條通過的法條起起伏伏,當議事槌槌下,同婚合法的那一刻,我們的破涕為笑也同時伴著暴雨後天空撒下的一抹彩虹。這不是偶像劇,是就發生在你我人生中的場景。(《雨過天青》記錄著 2016-2019 的同婚記憶)
同婚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條路的開始。
這本名為《2024 年彩虹平權大平台工作報告書》,是用「同婚通過 5 週年」為經緯,並將每一位大平台夥伴「當初加入大平台的初衷與原因」及「在各領域推動議題的心路歷程」訴說著除了 2024 年,還有過去跟現在一些有你同行的點滴。這不再只是工作報告,更是有你相伴的故事記載。
先用一些數字告訴你,2024 年,大平台在各領域的成果:
研究調查 ————
- 發布 2024 同婚 5 週年民調簡報
- 《同婚支持創新高,友善政策要共好!》同婚5週年民調公布記者會
政治友善 ————
- PrideWatch 彩虹選民投票指南
- 選前累積突破 100 萬次瀏覽
- 台灣有史以來第 1 位出櫃立法委員
- 填寫友善問卷的候選人人數成長從 72 位 上升至 99 位
- 當選友善立法委員人數成長從 14 位 上升到 20 位
- 大選當天湧入 6,000 名使用者瀏覽網站
- 多元性別參政
- 舉辦 1 場工作坊:共 3 場課程、 3 場真人圖書館、1 場工作坊,50 人參與
- 中央倡議
- 新國會:舉辦 1 場《新國會新立委新視角》講座、盤點名單與拜會 、分析新國會
- 人工生殖法:出席 3 場公聽會、5 篇系列討論文、1 篇故事分享、舉辦 1 場記者會、發布 1 份團體聯合聲明、提交數次草案建議、進行 6 場個案訪談
- 反歧視法:5 篇系列討論文、5 篇法案小沙龍、出席 1 場公聽會、發布 1 份團體聯合聲明、提交數次草案建議
- 地方倡議
- 舉辦 8 場 9 縣市性別友善議員聚會,會議共提出 100 項討論議案
職場共融 (和同志諮詢熱線合作)————
- 同志友善企業小聚
- 舉辦 3 場:超過 35 家企業、60+ 夥伴參與
- 同志職場友善指標
- 發布 2023 第一屆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企業最佳實踐案例(共17家)
- 第二屆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大型及跨國組織版」及「中小型組織版」內容發布
- 企業焦點團體 2 場
- 台北市政府人事處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分享
- 企業/組織演講
- 進行 25 場
國際串聯 ————
- 國際
- 前往 6 個國家進行會議、交流
- 接待 7 場國際參訪
- 接受 6 場國際採訪
- 進行 2 場線上交流、講座
- 進行 2 場國際培訓
- 國內
- 前往 2 場國內國際辦事處拜訪
- 參與 3 場國內國際交流
- 舉辦 1 場國際人權日講座
公眾對話 ————
- 實體
- 14 場民眾互動擺攤
- 27 場平權演講分享
- 4 場訪談
- 3 款彩虹新品
- 數位
- Q POWER
- 影響超過 3,200,000人次
- 線上社群影響力 140,000 人次
- 媒體報導 100+ 則
- 系列活動曝光:實體參與人數 23,000 人次 / 線上觸及達 3,000,000 人次
- 頒獎典禮:出席人次 300+ 人
- 限定特展:逛展觀眾 30,000+ 人次 / 2000+ 群眾故事分享
當「資源、時間、人力」都有限,我們要如何發揮最大的效益?從「為什麼而做?為誰而做?到完成後的評估」,大平台以「資訊、證據、數據、經驗」為基礎,策劃倡議方向與各種行動。不只是為了讓組織穩定的運作,以及落實大平台的組織宗旨「消除因性 / 別產生的各種不平等,讓友善同志成為生活的日常,邁向多元共好的台灣」,更重要的是讓生活在這個國家、坐落在多元光譜的人們能身心安適。
大平台從台灣同性婚姻通過後一年(2020)開始,每年都會進行社會態度調查(2024 同婚 5 週年民調簡報),並且從民調的變化觀察、分析,擬定、調整接下來的倡議策略,與此同時,大平台也會舉辦記者會(同婚 5 週年民調公布記者會),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與運動夥伴,進行該年度民調的分析。(捐款給大平台,充實台灣多元性別研究資料庫)從 2024 年台灣同婚五週年的民調來看,同婚相關政策支持大幅提升,社會對「同性婚姻」、「跨國同婚」支持度較 2023 年上升超過 5 個百分點,顯示制度的調整會改變社會對政策的看法。
民眾對同婚相關政策支持度都來到歷年新高,顯示法律或政策改變確實會引領社會對同志相關政策的看法。
—— 時任彩虹平權大平台政治倡議主任 翁鈺清(現為副執行長)
而台灣同婚專法的未竟之事拼圖之一——「人工生殖」,民眾對於修法是高度支持的。支持「單身女性」進行人工生殖高達 7 成,支持「女同志配偶」透過人工生殖生養子女支持度也從 2023 年 55.4% 上升到 61.4%,表示過半的民意是支持修法「放寬單身女性及女同志配偶人工生殖」;而男同志代孕的民意支持雖然沒有過 5 成,但支持度也較 2023 年提升超過 5 %。
人工生殖法的修法刻不容緩,也期待未來的修法可以納入多元反歧視的概念。
——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吳嘉苓
從調查結果可看出人工生殖法修法刻不容緩,也期待未來修法可納入多元反歧視的概念。
—— 時任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鄧筑媛
而有關「社會接受度」,「我的小孩是同志」接受度在 2024 年首度突破了 6 成。但社會對「男男、女女接吻」的接受度在過去三年都沒有提高。
只要持續推動社會溝通,台灣的社會便可展現開放與進步的價值。
—— 立法委員范雲
社會對於同志群體的友善度成長持平,政府需要更加積極地推動社群支持。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彭治鏐
大平台長年推動的「多元性別參政」也有進一步的觀察,雖然「民意代表 / 行政首長是同志的接受度」過去三年間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如果從年齡來看,發現 18-39 歲民眾在民意代表是同志的接受程度高達90%、對行政首長是同志的接受度是 88.6%。
民調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對多元參政表現正面態度,尤其20-39歲的青年族群更有超過九成的接受度。
——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
為了推動「資訊、證據、數據、經驗」為基礎的倡議,大平台透過每年進行的社會態度調查、國內外媒體監測、專案型研究計劃,了解並分析多元性別社群的處境與社會大眾的看法,追蹤台灣多元性別議題發展的進程,作為大平台擬定行動策略的參考,累積以多元性別議題為主的在地研究資料。
從「研究調查」出發的下一步,就是在哪裡實踐!
以「政治」起家的大平台,從「婚姻平權大平台」開始,就積極地在「政治場域」進行倡議。有了在法案上的研究與擬訂,一一拜會立法委員、行政部門又或是相關單位。最印象深刻的是,歷經公投後的「同婚專法」,當時處理政治業務的夥伴,將當時所有委員的頭像印出來貼在牆上,並分成不同支持傾向,然後進行盤點以及思考如何跟委員溝通,也模擬法案二三讀當天的情況。
大平台的政治工作,就是在搭建一座座通往不同人、事、地的橋樑。實證與信任是橋樑的根基,橋體的建造是議題,而這之間來回的順暢就是大平台的任務。
而「台灣同婚法案通過」這件事情,我們更清楚看見了「政治友善」在過程中的重要性。於是大平台開啟了一條龍(?)的模式,從地域上的「中央」到「地方縣市」,從人的「公民 / 選民參與」、「友善候選人」、「施政與監督者」、「可能的參選人」以及「議題上的友團夥伴」,因此「政治友善」中包含了「中央倡議」、「地方倡議」、「PrideWatch 彩虹選民投票指南」、「多元性別參政」的業務。
「政治是眾人之事」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而 2024 年大平台「政治友善專案」的成果,也想透過節錄這些合作夥伴們的想法跟你分享。
PrideWatch 彩虹選民投票指南,根本的用意是希望告訴候選人們,「多元性別議題也是有選票的」。曾經被視為票房毒藥的多元性別議題,希望透過 PrideWatch 讓選民可以在選前參考、選後監督,同時也讓這個網站成為台灣選舉時「性別議題」的重要資料庫。
告訴候選人『即使這不是重大選舉議題,但依然是社會上一群人評價政治人物的關鍵依據,是你身為政治人物的重大價值選擇』。
—— 自由撰稿人謝達文
大平台在理念上是毋庸置疑的本格派,但並不急於一蹴而就,以務實的策略,保持跟跨黨派辦公室的良好溝通。
—— 國會幕僚吳奕萱
台灣多元性別參政比例不到 0.04%,而這件事情讓我們反思為什麼在政治場域中,多元性別議題面臨了怎麼樣的挑戰?但又為什麼需要多元性別者參政呢?
多元性別者的參選,其實對民眾來說就是一種現身,從不同的視角看見多元性別,也讓政治場域中的多元性別者比例提升,提升多元性別社群的代表性,進而使政策與法律制定過程中有更多元的觀點。大平台第三次舉辦實體工作坊,這一次有別以往跳脫框架,透過以概念為主的基礎課程,帶領學員全面了解政治工作,並加入「政治幕僚」的角色。
回(韓)國後,我開始推動一個與我所屬政黨內的 LGBT+ 黨員見面的計畫,在短短一週內就見到了20位黨員。
—— 首爾市麻浦區議會議員車海榮 차해영
中央倡議,從法案的研擬、溝通討論,到是否通過與否,甚至是通過後的各項配套與因應,都是中央倡議相關的業務範疇。而在同婚專法通過後,包含「共同收養」、「跨國同婚」、「人工生殖」等未竟之事,以及各種如「家暴法」等法案,都在專法通過後需要持續追蹤、推動。此外,關乎各種身份交織的「反歧視法」,也跨度了不同的社會議題進行討論。
在 2024 年,台灣國會進行改選,大平台開啟了新的一輪的拜會與溝通討論,建立新的互動模式,持續推進「人工生殖法」、「反歧視法」等法案,從個案訪談、公聽會的參與、跨團體的討論、法案的研擬與建議,反覆進行著。同時,也處理與出席各項中央相關的會議與法案。
當然所謂性別平等並不止於通過同婚法案,這些年我仍持續與大平台一同努力。
—— 立法委員蘇巧慧
在多元性別(LGBTI)這樣敏感且重要的議題中,大平台的夥伴協助我們從實務案例出發,讓性平處於協調部會提出因應策略時,能更貼近多元性別群體的真實處境。
—— 前行政院性平處處長吳秀貞
地方倡議,除了是讓法案有效的在各縣市落實外,對於多元性別議題的開展也會因為各縣市的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台灣同婚通過後,細節至表格上的文字呈現、公務員的應對培訓,又或是各縣市各項多元性別相關的議題,都需要因應不同縣市而有所差異。大平台串連「性別友善議員」,邀請友團夥伴一同參與與提案,同時也參與縣市舉辦的相關會議,透過進入體制與系統,進行更在地的議題推動與改變。
2024 年,舉辦了臺北市、桃園市、高雄市、新北市、臺南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及基隆市 8 場 9 縣市性別友善議員聚會,會議和友團夥伴們共提出 100 項討論議案,今年更是臺南市第一年的性別友善議員聚會,希望透過和友團與在地夥伴的合作,讓多元性別議題在各地深根。
作為亞洲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先例,臺灣在性別平權上具有指標性地位,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需要透過多元對話推動改革。
—— 臺北市議會議長戴錫欽
串聯全國地方代議士與各性平團體進行溝通,共同推動平權進步,讓性別友善政策能夠扎根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 台南市議員朱正軒
對大平台來說,在「法案通過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倡議過程都是無法被公開呈現的,只能在「法案通過後」,和大家分享成果。但我們相信,這樣有系統地進入體制裡面進行改變是有效的,作為政府、民意代表與公民間的橋樑,大平台會繼續讓「多元性別議題」在政治場域動起來!
為了創造友善的政治環境,提升政治場域的性別意識,大平台搭起政府、民意代表與公民間的橋樑,鼓勵每個人採取行動,促成友善性別政策落實。因此我們透過法案與政策的討論和推動、立委 / 議員 / 黨團的拜會、友善議員聚會、PrideWatch 彩虹選民投票指南及參政培訓等方式,讓政治環境更加友善。
📖 現在就閱讀《2024 年彩虹平權大平台工作報告書》
🏳️🌈 捐款支持大平台持續在每一個領域穩定深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