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 CSW 69 參與報告:女性與多元性別的共同困境,需要攜手一起突破

時間:2025.03.10 - 2025.03.15
論壇名稱:NGO CSW 69 
地點:美國,紐約
大平台與會同事:執行長 鄧筑媛、研究員 鄭媛心


2025 年三月,第 69 屆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CSW)的期間,彩虹平權大平台的筑媛跟媛心以民間的性別團體身份,參加了非政府組織婦女地位委員會(NGO CSW)所舉辦的平行周邊會議(parallel events, 以下簡稱 NGO CSW)。CSW 是在聯合國系統下每年舉辦的重要性別平等國際會議,以女性為核心,聚焦討論全球的性別平等現況跟相關議題。作為多元性別議題倡議的組織,大平台認為在女性議題跟多元性別議題中尋找共同的交織性,開拓出能夠互相對話、共同行動的空間和議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期待透過交流及分享,能夠與面對相同困境的國際盟友共同研擬出未來行動的路徑與策略。

圖說:紐約市政府性平處辦公室中,女性(左一)、跨性別(左二)與多元彩虹(右一)的圖示。

女性與多元性別並非對立,而是共榮的存在

在聯合國內舉辦的 CSW,還有在場外發生的 NGO CSW 都是以「女性」為討論主體,多元性別的團體如何在會議中開拓出「女性 x 多元性別」的空間,顯得格外重要。現今的全球反性別浪潮中,保守陣營試圖以「生理女性權益遭到壓迫」為論述,分化多元性別與女性,形成一個非黑即白的對立情勢。然而在婦女權益的守護和多元性別權利的保障之中,並非沒有共榮存在的空間,且兩者於社會歷史發展脈絡中,本就是落於類似困境之議題。女性跟多元性別,不應該是兩個相互排擠的社群,而是能攜手共同面對許多類似的處境與挑戰的盟友。我們認為在面對壓迫、發起抗爭的同時,不遺落社群中的任何人,把多元的觀點都納入討論,才能共創真正的平權。來自南韓的夥伴分享,現在幾乎週週都有抗爭的南韓,在行動的現場中,皆能看到代表多元性別社群的彩虹旗和相關標語,在爭取民主的抗爭中納入了多元社群的聲音。而政策與法律的推動中,如何更全面性的照顧到所有人?我們透過與紐約市性別委員會辦公室(the New York City Commission on Gender Equity)交流,得到了實際的操作案例。紐約市性別委員會分享:原先難以推動的性別政策,因為近幾年市議會的女性參政比例提高,有了更有效的討論跟決議。大平台的「多元性別參政培訓」專案,也旨在為台灣的政治場域培力更多多元性別的人才。賦權於不同身份背景的夥伴,使來自不同社群的成員皆能進入系統,帶入屬於自己的觀點,將能使政府、企業、組織具備更為宏觀的視野,進而提供更友善、平等的服務和政策。

圖說:筑媛(右二)代表彩虹平權大平台參與 NGO CSW 的「促進工作場域的性別平權:東亞脈絡中,公民社會與政府如何共建友善包容的職場空間」( Advancing Workplace Gender Equality Together: Building Inclusive Workplaces for LBTl+ in East Asia through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ector Collaboration)論壇。

會場之內:DE&I 的推行困境,如何開展新的溝通語言?

近幾次的國際會議場合,美國的「取消 DE&I」政策是許多組織討論跟關切的議題。這次大平台申請論壇的主題「促進工作場域的性別平權:東亞脈絡中,公民社會與政府如何共建友善包容的職場空間」( Advancing Workplace Gender Equality Together: Building Inclusive Workplaces for LBTl+ in East Asia through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ector Collaboration),與美國 Human Rights Watch (以下簡稱 HRC)、台北市青年局、來自日本 ReBit 的夥伴一同討論職場平等的推動跟困境。大平台分享了我們與台灣諮詢熱線共同進行的「同志職場處境調查」為基礎,發展了「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專案(以下簡稱「職場指標」),旨在透過提供系統性的方法,為企業指引落實職場友善的行動方向;同時也透過指標調查,幫助企業了解其內部工作環境的多元友善程度;並為參與職場指標的企業單位提供回饋及建議,實際幫助企業了解如何修正內部的相關政策。而美國政府對 DE&I 的打壓,不僅是 HRC 今年碰到的最大難題,同時大平台今年在推動職場指標的困境。在美國的 HRC 在過往有多達 800 多間加入職場平等連線的友善企業,今年卻因為政府的宣告,紛紛表示要退出以免被川普政府針對,在台灣的我們則碰到多家國際企業紛紛表示若美國總公司不支持 DE&I 的推行,台灣的分公司難以持續參與,因為公開的表態支持可能使企業自身與美國政府的關係緊張,而有損其利益。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在台灣發生,國際間的夥伴也紛紛表示深受反性別運動的情勢影響,多種策略推行更顯困難重重。在這樣的困境下,性別團體與企業紛紛開拓出有別以往的論述,在反對聲浪中找尋新的語言來溝通平權。這樣有機的變動下,我們也能看見強調多元共榮的友善職場,並不是是口號式的教宣,「DE&I 對人們生活會有什麼實質改變?」成為討論的核心。全球資本仍壟斷在特定社群之中,面對資源高度集中化、父權意志掌握主流詮釋的社會困境,我們透過集合友善的單位、持續現身、資源共享等方法,串連起同樣為了平權持續努力的所有夥伴。

會場之間:參與同時也批判其中的系統與結構

本次 NGO CSW 中,大平台的媛心也參與了一個原本並未在大平台表定行程中的討論場次。由公民團體發起的「復興 CSW 指引討論:針對多元性別女性的參與及影響」(CSW Revitalization: Implication for and Participation of LBTIQ Women)會議,旨在以公民團體為視角,對 CSW 提出批判,為相對少數族群發聲。台灣作為一個特殊的國際角色,無法在屬於聯合國旗下的 CSW 會議中現身,僅能透過參與 NGO CSW 的方式加入國際對話。我們深感非聯合國成員的台灣,在國際議題的討論中相對弱勢;而多元性別社群在以女性議題為主的 CSW ,也成為了話語少數。大平台以交織的多元身份,對 CSW 能如何更具包容性地落實資訊平等、開放草根參與...等議題,與與會的夥伴進行了許多討論。其中大家點出諸多 CSW 參與的現況,皆是值得思考的平權議題,如:會議發生的地點與使用的語言皆有參與的門檻、不同國家的政策態度將使當地社群的真實情況無法在會議中發聲、會議討論題目與實際行動方案之間的落差、會議中的資訊安全...等,集合社群之力促進全進步的同時,不因個案的特殊性而遺落任何人,是我們對 CSW 的期許。媛心於會議中表示:「我深刻的體會到,我們不必等到任何機構或單位的邀請才能加入行動——我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與彼此分享經驗、建立連結,來成為彼此當下的助力。」(”I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we don’t need to wait for an invitation into institutional spaces—we can support one another by sharing experiences and building coalitions on our own terms.”) 國際社會中的大家擁有各自的議題進程,許多非西方的夥伴對於種族、階級和殖民議題提出了批判。我們認為「如何在當地實際造成改變」是重要的。方法與語言的使用,仍回歸到是否符合需求。在使用西方的資源或工具的同時,我們也不忘時刻提點自己保持警覺,永遠要記得理解在地化的脈絡,做出貼近現況的調整。

圖說:媛心(左一)與筑媛(右一)以手工標語參與 LBTI 遊行。
圖說:筑媛(左一)與媛心(右一)身穿「WE HAVE A T」與「TAIWAN」字樣的服裝在 The Stonewall Inn 石牆旅社外合照。
圖說:媛心(左一)與筑媛舉著台灣彩虹大旗於石牆紀念公園,與公園內民眾自發掛上的跨性別旗幟合照。

會場之外:造訪石牆、LBTI 遊行、以及 Proud of Taiwan!

這是大平台第二次來到 NGO CSW 的現場,與國際間關注人權議題的夥伴齊聚一堂,今年,我們感受到大家皆對新任白宮政府所頒布的保守政策感到憂心。紐約作為全球性別運動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整座城市也同時舉辦著為人權議題發聲的集會,筑媛與媛心也參與了許多會議之外的其他行程。適逢《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註一)30 週年,會場外舉辦了 LBTI 集結遊行。筑媛分享見到了當年於北京會議現場參與行動的女同志運動前輩,他分享了三十年前參與抗爭時,在女同志帳篷(Lesbian Tent)中與許多還不甚了解女同志社群的盟友進行交流;而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國家的多元社群夥伴,遭到當地國家政府的壓迫。世界仍須更開放的交流,方能達到真正的平權。筑媛與媛心製作了手工標語,以「Act for every LBQ Uniqueness 為每個獨特動起來」的標語文字參與遊行,加入這個為多元身份族群發聲的行列。本次行程中,兩人也訪問了全球性別運動的重要據點石牆旅社(Stonewall Inn)、石牆國家紀念公園(Stonewall National Monument park, 以下簡稱石牆公園)及石牆紀念博物館(Stonewall National Museum, Archives & Library)。川普政府於今年上任後,拿掉了石牆國家紀念公園網站上「QI+」字樣。即使面對政府對於跨性別社群的強力打壓,我們在現場看到許多民眾自發的張貼跨性別旗幟跟標示,為跨性別社群夥伴在性別運動中的貢獻致上敬意與愛。在反性別的大手之下,大家仍努力在困境中開創縫隙、聲援彼此,能在紐約現場看到許多微小且重要的行動,深受感動。「我們存在,但我們不能被言說、我們沒有名字。台灣在國際政治上,是一個最酷兒的國家。」這是大平台的重要夥伴乃嘉(現任理事、過去的研究員跟 Podcast 主持人之一)在碩士論文中提出的重要論點。這樣流動、有機,同時具有高度韌性與動能的存在,是我們身為台灣公民社會以及國際多元性別社群一員,面對國際政治局勢感到難過,卻又倍感光榮、同時彌足珍惜的狀態。


註一:1995 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該綱領涵蓋 12個重大關切領域,並針對每個關切領域確立策略目標,及提出政府和其它利害關係方應在國家、區域與國際層級採取的行動,至今仍為實現全球性別平等和女性人權最全面的政策架構和行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