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工作中能見到大家真是太好了!普發一萬之際,我們需要大家的全力支持!

今年的跨遊與同遊,在台北潮濕的微雨中順利落幕了。
大平台的組織夥伴們,平常並沒有太多合照的機會,那天在遊行的空檔,所有同事與幫忙的夥伴們一起在攤位前拍下這張合照做為紀念。大平台的工作類型與倡議方式,實在不是一個能夠一言以蔽之的內容。所謂「進入場域」的倡議手段,使我們平常溝通、接觸的對象其實較少是多元社群中的夥伴,更多時候我們面對的是政治人物、政府同仁、公司行號以及國際間的 NGO 盟友——因此我們總是格外珍惜這樣能夠藉由遊行、擺攤等活動,與社群的大家實際見面的機會。一起聊聊最近多元性別議題中的事件、關心大家的狀態、交流彼此的想法。
在這樣的場合,我們會接觸到很多新朋友,不一定熟悉組織、也不一定身處在社會運動之中。通常,我們會收到以下三個提問:
同婚後,你們都在做什麼?
大平台在 2019 年台灣的同婚專法過後,我們進入生活中的各領域並覺察其中的不平等,透過參與系統的方式,積極創造改變。我們自同婚專法後,也與不同團體合作,透過政治倡議的方式,推動《跨國同婚》及《共同收養》的通過,使台灣的同婚制度更加完備。近期的《人工生殖法》更是我們核心關注的法案。
除了中央立法的倡議外,地方政治的友善平權、職場環境的平等共融、台灣同志在國際社會中的能見度與敘事,也都是大平台自「同志可以結婚了!」之後,仍努力完備的事情。
「同婚不是終點,同志仍需努力」—— 讓所有身在台灣的人都為自己的認同感到驕傲,這個理想既簡單,同時又複雜難解。因為每個人都如此不同,而我們想要悉心照顧這樣的美麗與獨特。這樣的工作,需要耐心、毅力、策略、運氣,以及眾多不同觀點挹注的努力。
你們的工作是全職嗎?有薪水嗎?
我們的工作,是有薪水的!大平台目前有九位正職人員及一位兼職夥伴,分別分成「倡議組」及「公共關係組」。倡議組的夥伴就「政治」、「職場」、「國際」三領域著手工作,進入系統進而引發改變;「公共關係組」則積極發展對話可能,讓難解複雜的性別議題,成為人人可以談論分享的日常資訊。
- 政治領域:與政治人物合作推動法案進程,同時積極建構政壇中的性別友善。
- 職場領域:和熱線合作,推動同志職場友善指標,建立 DE&I 的依循方針。
- 國際領域:東亞聯盟專案聯合日本與韓國在地組織,共同建立屬於東亞的多元性別論述。
- 公共關係組:透過實體與數位的對話空間,理解差異、彌平歧視、創造共融。
這樣龐雜業務,是由 9+1 個人,一週五天,一日八小時,努力向前推進的。(捐款支持大平台,讓推動彩虹平權穩定且有力)
有沒有是我們可以幫忙大平台的事情?
有!在這個台灣政府普發一萬的時機點,想要誠心地邀請閱讀這篇文的大家,加入台灣公益的捐款行列。
前陣子組織的募款小隊一起前往參加了一場台灣公益勸募現況的研討會,其中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人最願意捐款支持的公益題目,是「孩童教育」及「老人照護」,多元性別議題並不在前十名中。「性別」這個題目,與傳統的公益及募款結構有相當的距離,因為這道題目沒有明顯可辨別的兩極,沒有絕對的「助人者」與「被助者」。在這樣的議題輪廓中,人們難以辨別自己的位置,進而無從決定自己如何行動。
這確實造成很多募款論述的困難,但我們其實並不視這樣的狀況為一個困境,因為這正是「性別」這道社會題目的獨特之處:人人都受制於中,也人人都可能形成壓迫——正如同所有階級問題一樣。我們一直覺得,做多元性別議題的平權實踐,實際上在做的,是解放每個人,讓所有人都能安全地自由。
想問問讀到這邊的大家,你們認為所居於台灣的大家,是否已達人人自由的理想?
如果我們尚未抵達,你們認為可以如何更加靠近這樣的世界?
投身多元性別議題,是我們選擇形塑理想台灣社會的方法。而關於人的自由、平等、正義與愛,還有許多待解的議題,由台灣眾多不同視野、不同才華的人們各自努力著。我們想邀請大家,選一個自己願意關注的題目,把自己生活中的餘裕,交予這些為著自由台灣努力的團體。
研討會的研究資料有一道題目,詢問台灣願意投入公益的捐款人:「你為何捐款?」
最多人的回答是:「我相信捐款能幫助更多人事物」。
這樣的相信,是我們繼續推動平權的信念與精神。在普發一萬元之際,誠摯地邀請大家投入捐款,讓每個微小但重要的我們,凝聚成為改變台灣的動力。
🏳️🌈 捐款支持大平台,和我們一起揭開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