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開放的心,看見世界另一道風景~ 倫倫的德國進修心得與反思旅程!
時間:2024/09/15-09/27
地點:古梅爾斯巴赫 Gummersbach,德國
目標:了解商業與人權的交織性、發展公民社會和企業合作的策略與行動
成果:了解參與者各國人權發展現況、了解歐盟人權盡職調查發展與未來趨勢、開展向企業倡議同志人權的策略與行動
大平台副執行長倫倫在 2024 年 9 月前往德國參加培訓進修,期間他對於人權、性少數權益有了深刻且不同的觀點,來聽聽他的收穫吧~
前往德國進修的契機
德國的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FNF)是一個推廣自由、民主、人權和多元的非營利組織,經常舉辦各種培訓課程和研討會;去年 9 月,FNF 在德國總部舉辦了「商業與人權研討會」,剛好和倫倫在大平台負責的職場業務有關。倫倫熱情滿滿地說:「我希望藉由這個機會更了解其他國家的非營利組織怎麼看待商業和人權,最重要的是,為大平台找到相關資源,並建立一套完整的友善職場論述!」
倫倫近年代表大平台與企業互動合作,過往比較常從非營利組織的角度出發,因此希望從這次研討會中,理解企業如何看待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合作,以及可能面臨哪些困境,並促進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對話的可能性~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是盟友而非敵人
透過研討會中的實作練習,倫倫與來自其他國家的人權工作者夥伴經歷了一場思想上的激烈衝擊!在一次模擬情境的討論當中,學員負責扮演企業董監事,評估生產線對當地的影響:這條生產線會危及當地居民的居住權益,因此大家必須決定是否重啟生產線,以及重啟後是否要強制遷移當地居民?如果遷移或不遷移,策略又會是什麼?
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決策方式不一樣,企業決策通常是為了節省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營利組織的決策則是為了推廣議題、倡導或提供相關服務。這次練習對倫倫來說非常寶貴:「我們一開始討論時,理所當然地認為不應該重啟生產線;但身為企業董監事,我需要跳脫非營利組織的思維,用商業和營利的角度來考量,所以重啟生產線是不可避免的,重點是如何把傷害降到最低。」
「我們不是敵人,而是盟友,畢竟倡議議題也需要資金,所以與其害怕與企業合作會被利用,我們更可以思考如何讓企業成為夥伴和推動議題的助力。」透過角色扮演,倫倫體會到對企業來說,人權通常排在營利之後;但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者,他認為可以試著找到兩者的共通點,例如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目標都是要解決問題,只是角度及面向不同。
自我覺察:推廣議題前先照顧自己
「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者常常忙於應對議題和工作進度,很容易忘了照顧自己;但如何回應社會和同事的需求,其實和自己的狀態也有很大關係。這樣的自我覺察練習,讓我能夠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狀況,也提醒我要找時間好好休息。」除了實作練習外,這次研討會還花了不少時間讓學員練習自我覺察。比如說,研討會開始前會發放一些問題給大家,讓學員感受自己的狀態,觀察自己是否全心投入研討會,還有找出讓自己分心的原因,倫倫在非營利組織工作多年,對於這種自我覺察深有感觸。
除了自我覺察,研討會還設計了學伴制度,讓大家可以和學伴分享自我覺察的內容,並討論學習心得,讓學伴建立了很深的連結。倫倫的學伴是來自辛巴威的國際特赦組織工作者,倫倫分享了這個制度帶來的收穫:「在研討會過程中,我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互相學習和交流不同的觀點和文化背景,不斷激發新的想法。而我的學伴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信任、能一起前進的夥伴。」
倫倫學伴所在的環境資源有限,但她對自己的國家有很強的認同感,覺得自己能出國參加研討會,是代表辛巴威人民的心聲。在一次討論中,學員一一分享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她說:「我曾經到一個社區做社會溝通,當時那裡非常空曠,幾乎沒有什麼建築物,所以我把居民們聚集到一棵大樹下,和他們討論人權相關的議題。不管場地如何,只要有人願意聽,我就願意不斷不斷說下去。」
人權沒有先後之分
由於學員來自世界各地,研討會期間也特別安排同區域的學員分組,向其他人介紹自己區域的人權挑戰,以及目前的解決方法和成果。倫倫作為東亞區代表,和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的東南亞夥伴一起報告;東亞和東南亞目前的人權進展中,同婚是個重要成果,這不僅對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運動者是一種激勵,更帶給他們無比的信心!倫倫也發現,身處東亞和東南亞,每個國家之間有不少共通點:像是亞洲社會對人權的理解大多來自西方,但日常生活中卻常被亞洲傳統價值束縛。比如說,認為青少年不夠成熟所以投票年齡不能下修、或者覺得同志無法傳宗接代違背家庭價值等,都會影響議題推進的速度。
透過學員的分享,能看到各地的人權議題面臨不同挑戰,從生存權、工作權、貪腐到童工問題,議題非常多元,無法簡單區分哪個議題更重要。倫倫在論壇期間有了特別的體會:「我一直在想,台灣的人權議題跟其他國家相比之下進步很多,比如推動同志友善職場;比起生存權這樣更急迫的議題,我們還需要分享台灣的困境嗎?」抱著這個疑問,倫倫請教了學伴,學伴回應:「我們代表自己的國家,分享自己國家的議題是我們的責任,這樣才能交流解決方法,不一定要證明自己做得多好。」這讓倫倫有所啟發:「作為台灣人,我總是下意識想證明台灣的成就,但有時候放下這種執著,專注與其他學員的交流,反而能看到不一樣的觀點。」
一位推動同志友善議題的烏克蘭夥伴也分和倫倫享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因為戰爭,我的國家對同志議題的關注度比較低,所以我希望找到同志與戰爭的連結,比如同志軍人在軍中被霸凌、孤立,甚至被消失;同時,我們也把同志保家衛國的概念融入其中,讓社會更能接受同志。」
還有一件事讓倫倫印象深刻,一位來自黎巴嫩的議題工作者在論壇期間,因以色列攻擊黎巴嫩,決定提前離開,和人民站在一起。倫倫由此反思:「我本來以為這個議題對我來說很遙遠,只是個新聞,但當我認識了當地人、看到他在群組裡分享住家附近遭受飛彈攻擊的狀況時,那種無力感油然而生。夥伴提醒我們可以做的,是讓更多人看到資訊、推動跨國捐款,甚至遊說外交部門,這讓我明白每個議題其實都離我們很近,只是看我們有沒有去連結。」
結束德國進修後的後續行動
這場研討會的主題是人權與商業,跟倫倫之前參加過專注於同志議題的研討會不太一樣,也讓他開始思考自己在這次研討會中的定位;會中,學員們不停地探討人權的基本價值和發展,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資訊。因此,他告訴自己,回台灣後一定要多讀書、深入了解其他國家的人權議題!
另外,透過這次研討會,倫倫更清楚了企業的運作邏輯,也開始思考如何讓企業願意參與支持同志議題。例如,他想到可以進行消費者調查,了解大家是否在意企業是否同志友善;或是與其他領域的 NGO 合作,探討交織性議題並取得相關論述,來說服企業以及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團體加入合作。
這次研討會讓倫倫收穫滿滿,他開心地說:「我想辦個對外分享會或對內工作坊,跟大家分享我的這些經驗!」2024 年 12 月,倫倫終於實現了舉辦分享會的心願,歡迎大家回顧當天活動側記!
邀請所有關注大平台的夥伴,與我們一起推動國際專案,讓亞洲地區朝性別平等邁進
🌍 捐款支持大平台,讓「國際社會」持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