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準媽媽的告白: 我想陪伴新生命成長,跟他一起體驗世界

「我今年37,我從30歲就確定我想生小孩,就算是單身,我也會自己去生。我希望可以陪著一個生命成長,跟他再次體驗這個世界,加上我的經濟能力其實是允許我這麼做的。」Gina堅定地跟我們分享著自己想生小孩的原因。
 

Gina和Farmer是一對交往多年的女同志伴侶。在訪談中,他們分享著對小孩的喜歡及對生兒育女的憧憬,Gina甚至表達了即使單身也願意獨自生育的決心。他們曾深刻地討論組家庭、生小孩是不是彼此一致的未來方向,也在這個過程中,確定了不管未來遇到什麼事,他們都會共同面對,而且不管孩子是誰生的,他們都將成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位母親。

生育過程
(一)疫情的阻礙
雖然夢想很美好,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在決定進行人工生殖後,Gina和Farmer遇到的第一個挑戰便是年紀。女性在30多歲後,生育能力會開始下降,令人無奈的是,Gina和Farmer準備做人工生殖之際,正巧是三年前疫情爆發的時間點,當時的Gina已將近35歲,卻還因為無法出國導致不得不延後計畫,也錯失了身體狀況較好的時期…

(二)日本與澳洲的經驗與困境
熬過漫長的疫情,Gina和Fammer去年曾先後在日本與澳洲進行人工生殖的嘗試。在日本的經驗中,他們僅能透過仲介在中間溝通,因此常常無法得到完整的資訊,且醫療流程與台灣的差異,令他們備感焦慮和擔心。那次的嘗試在囊胚基因檢測均不合格的情況下,以失敗告終,他們甚至無預警地發現自己檢查的資料與紀錄已經被仲介刪除,即便想再次嘗試,許多事情也要從頭來過。

後來,他們透過同家會的活動,認識了在澳洲成功生育的講者,經過考量,他們決定換個地方再試一次。相對於日本的不確定感,澳洲的醫院在行前準備及後續的溝通與追蹤上都相對清楚且積極,加上Gina的英語能力還不錯,因此多了許多安全感。

遺憾的是,由於那次取到的卵很少,成功率低,因此即使已經飛到澳洲,他們卻決定不進行手術。後來,兩人原本想在十二月再去取卵一次,卻因頻繁施打藥劑,導致Gina子宮長了囊腫而無法繼續,只好把買到的機票又取消。談到這裡,Gina無奈地表示:


「我覺得在國外生殖最最最麻煩的就是機票跟住宿,我去年很常訂了又取消,非常頭痛,一直在燒錢。而且很難有老闆或團隊可以支持你隨時飛出去,所以我那時候就決定辭職認真懷孕。」


因為身體狀況的不穩定,出國做人工生殖反覆訂票、訂房,再退票、退房的過程,常是想生育的女性們共同遭遇的困境。Gina為了能因應這樣的生活,已經辭去工作兩年,重複的失敗與重來也讓他不得不算清楚自己還有幾百萬可以花,又是否需要將房子拿去貸款


「通常都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女同志伴侶才在做人工生殖,我相信有很多人是想做,但是經濟上不允許的,我覺得很心疼,明明大家都是人,可是有些人真的很想做,但沒有能力可以飛過去做小孩,很辛苦。」他說著。

如果這些渴望生育的女性,可以在台灣進行人工生殖,便可以省下大筆的金錢,以及往返不同國家的時間耗費。對少子化的台灣來說,若能協助這些真正想生育的人降低生育的門檻,也是可以幫助提升生育率的方式之一。
  
(三)與家人&朋友的討論
其實早在Gina和Farmer準備做人工生殖時,他們便都已和自己的家人溝通過生養小孩的決定,兩人的家人都非常支持,Gina的家人更同樣認為即使沒有結婚,仍然支持Gina生小孩,媽媽甚至願意幫忙照顧。

然而,面對到朋友的部分,兩人則面露沮喪,Gina分享道:

 

「其實我覺得滿痛苦的,因為關心你的朋友會去幫你釐清一些東西,你真的夠錢做這件事情嗎?你真的想好小孩會面對怎麼樣的世界了嗎?他要叫誰媽媽,要叫誰爸爸?有些人真的覺得這件事情就是逆天道,你們做這件事情很奇怪也不合常理。」


對於Gina和Farmer來說,人工生殖的路上有太多不願意面對的狀況,像是不斷的失敗、身體不適,因此面對這些關心、不了解,要去回應和解釋就更容易變成一種壓力,且相對於不孕的異性戀,他們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質疑。

讓人欣慰的是,即使很煎熬,卻也可以在談話過程感受到他們滿滿的韌性與反思


「我們兩個都覺得你要過怎麼樣的人生其實是你自己決定,也要尊重周遭的想法,但我們兩個做的決定,我們兩個覺得對才是最重要的。」「我週邊有滿多朋友離婚,小孩也是自己帶。我覺得有兩個媽媽的照顧,可能會比有爸爸的照顧好,就其實是兩個很愛他的人一起協力照顧他的。」他們分享著。


在台灣,許多未婚媽媽是這樣子生養小孩,有些人可能擔心這對孩子的影響,所以不支持修法,但Gina和Farmer認為不應該用「伴侶關係」或「婚姻關係」來限制生小孩,反而可以參考經濟條件等,有些單身或同性伴侶,也許能夠比一般的異性戀家庭,提供孩子更好的經濟條件與支持系統。

故事持續中...
2024年2月,Gina和Farmer再次飛往澳洲進行取卵手術,而訪談之時,受精卵已經在澳洲,他們也準備再次過去進行植入。在生育的過程中,即便遭遇各種波折與煎熬,他們卻仍然彼此支持,不斷鼓起勇氣嘗試,同時也不忘了討論彼此的意見與心情,例如誰要先生、誰要懷誰的卵,或是當兩人對於生育的執著程度不同時,面對如此辛苦的過程,是否仍願意互相理解、有共識地走下去。

從與他們的訪談中,可以看到這段生育之旅的艱辛,卻也同時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愛與期盼 ,相信有兩位這麼努力又堅定的媽媽,他們未來的孩子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出生是多麼珍貴與受到期待,並且慢慢被感染這些勇敢、韌性,以及對於自我的認同與信心。

🏳️‍🌈 支持大平台,持續推動「人工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