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平權與新聞媒體——我們該成為怎麼樣的閱聽眾

撰文者: 默默、里歐|彩虹平權大平台 倡議暨企劃專案經理、政治倡議暨社群專員


你知道新聞媒體都是怎麼對同志族群下標嗎?你所看到的標題是哪些呢?是「同志尪染愛滋、偷吃小王 人妻婚後 0性行為癌逝家屬控騙婚」還是「2個爸爸收養小孩真心告白  網友被暖哭:只要有愛就是家」?這兩則都是這幾個月的新聞報導標題,同樣是新聞,截然不同的報導,給你什麼感受呢?


媒體報導如何形塑大眾眼中的同志

在過去,新聞媒體常以各種獵奇、窺視的方式報導同志族群,例如1992年記者璩美鳳偷拍T吧事件,更不斷連結「愛滋、吸毒、轟趴」等議題,例如1997年常德街事件、1998年AG健身房事件等,在社會保守、同志不敢出櫃的年代裡,一般大眾看不見日常生活裡的同志,媒體報導更不斷貼上負面標籤與刻板印象,讓同志族群承受巨大的壓力與污名。

回想許多同志朋友向家人出櫃時,常常被問到的會是:「你有愛滋病嗎?」或「對方會不會情殺?」。若是反問家人怎麼會有這樣子的想法,有的家人直覺回應說:「新聞都這樣報啊!」,沒有明白說出來的,多半也是受到媒體輿論的影響,提到同志便聯想到各種負面印象。

即使,直至今日,今年已是同婚專法通過的三週年,法治與社會已逐漸開放,但是據彩虹平權大平台今年(2022)公布的社會態度調查,其中仍有超過五成的民眾生活中沒有認識的同志親友,對同志族群的印象主要仍來自於媒體報導,因此,媒體如何形塑同志樣貌、帶給社會大眾怎麼樣的同志形象,其實對同志平權的影響,遠超過你我的想像。


媒體自律與媒體識讀缺一不可

新聞媒體過去被比喻為能與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相抗衡的第四權,然而卻受到發行量、點擊率影響逐漸走向不時以負面、誇大的標題,來吸引閱聽者目光,也逐漸失去閲聽眾對於媒體的信任。有感於此現況,部分專家學者與媒體從業人員於1963年成立臺北市報業新聞評議委員會,更於1974年擴大成立為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關注傳播內容品質的要求,糾正新聞報導與評論。

但根據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統計,除此評議會外,僅有少數電視台與報紙成立自律委員會。然而,媒體能自律到多少,其實仍與市場機制有強大關聯,如同蘋果日報記者曾於自律委員會上說明,為了吸引閱聽眾目光、增加點閱率,違反自律規定仍在所難免。

因此,新聞媒體本身自律外,閱聽眾媒體識讀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在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媒體素養政策白皮書中提到,媒體識讀的能力包括瞭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呈現的資訊、反思閱聽人意義等能力。還記得在公投前夕,各式各樣滿天謠言的布條、群組訊息、新聞標題甚至是公眾人物的發言都圍繞在「同性婚姻會絕子絕孫」、「阿公阿嬤都消失」、「台灣變成愛滋島」⋯⋯等各式各樣的內容,然而在看到資訊後若經過主動查核,即可以發現以上皆為謠言,絕非事實--台灣已有同志生養孩子,同婚合法也不會改變既有家庭中的成員稱謂,愛滋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不安全性行為而非因性傾向;抑或是在實際的生活中有認識同志朋友的長輩,也皆能透過與同志親友的真實互動,意識到謠言的錯誤,進而避免再次傳播,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當閲聽眾擁有足夠的媒體識讀能力,在這個資訊爆炸且快速的年代,便不會輕易的被媒體所帶風向,而失去自己的思辨能力。


總結

回到最初開頭的兩則新聞標題,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些年媒體自律及媒體識讀的推動下,新聞媒體對同志的報導雖更加多元與立體,但獵奇式的報導也依然存在。

除了持續推動對媒體的監督,身為閱聽人的我們,選擇看什麼新聞、點擊什麼內容,也會進一步影響了什麼樣的新聞報導會被呈現在大眾社會面前。多多支持鼓勵具有性別意識、正面正向的新聞標題與內容,有意識的拒絕點擊觀看渲染負面標籤與刻板印象的新聞,就能夠為同志平權盡一份小小的心力。

同時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知名學者管中祥提出的「三不三要」原則,三不:不要以為眼見就能為憑、不要只以自己的立場解讀以及不要隨意轉發。三要:要有主動探究的意願、要有多元思考的能力以及​​要能自我反思批判。從你我自身做起,練習成為一名具有平權意識的閲聽眾吧!

兒少媒體新聞妙捕手:http://www.newscatcher.org.tw/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