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析》影響選民投票的關鍵?同志候選人的習題

你還記得上一次投票的時候,你選擇某一位候選人的理由是什麼嗎?
他的政見?他所屬的政黨?他的形象或個人背景?

過去許多台灣的選舉研究顯示,影響選民投票的關鍵主要可分為:政見取向、候選人取向和政黨認同,分別舉例為經濟政策、候選人的學經歷及候選人所述的政黨,這些都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也有一些選民會在意候選人的家庭背景、婚姻狀態或是過去有無犯罪紀錄等等⋯⋯那,一個候選人的性傾向,重要嗎?

美國前民主黨眾議員Barney Frank,在1987年時因為他與情人的關係爆發醜聞,政治幕僚相當擔心他出櫃會影響選情,於是做了民調,結果顯示44%的民眾認為他出櫃是傷害自己的政治生涯,而有22%的選民表示若知道Frank是同志會降低投票給他的意願。

2021年了,我們都知道同性戀不是疾病,一個人的性傾向也不應該成為偏見,但是在選民的心中,到底同志身份會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呢?

根據大平台在五月初委託趨勢民調公司執行的民調,我們詢問民眾若得知自己選區的民意代表和行政首長接受度如何?

結果顯示有64.2%的民眾可以接受、32.6%的民眾不能接受,相較於2020年,民眾的接受度微微上升但是並不顯著。2022年11月會有地方選舉,因此明年如果進行一樣的問卷,將會是重要的觀察指標。從交叉分析中可以發現,女性選民、年輕選民及高學歷的選民,接受民代是同志的比例較高。仔細觀察發現,女性選民中非常能接受的比例高達29.3%,相較之下非常能接受的男性只有19.2%;18~49歲的選民中接受的比例也高達7成5,60歲以上的選民接受度則低於5成,但相對而言年輕選民的投票率較低。

從政黨傾向來分析,可以發現民進黨(可接受70%)、民眾黨(可接受82.2%)、時代力量(79.3%)及台灣基進(80.7%)的支持者,對於同志民意代表的接受度很高,而國民黨支持者的接受度僅47.5%,不接受者佔51.3%,支持者的樣貌可能也反映在部分國民黨政治人物的言行與態度上。

有趣的是,有將近四成的民眾認為自己不偏任何政黨,而這些所謂的「中間選民」,亦有65.8%表示可以接受同志民意代表,接受度也相當高。

相對之下,民眾對於行政首長是同志的接受度略低一些,可能關係到一般民眾對於縣市長、總統等職位的期待較對民代更高,因而認為同志身份有影響。

在台灣過去幾場選舉中,出櫃的候選人屈指可數,也曾發生在選舉過程中「質疑候選人性傾向,要求候選人說清楚」的各種競選攻防,無疑是將候選人個人的性傾向當做攻擊的標的,隱含了同志身份會敗選票的假設。

放眼國際,2020年美國的選舉中,出櫃的同志候選人有半數以上順利當選,在許多所謂保守的紅州也都贏得了席次;現任的盧森堡總理的Xavier Bettel,也是一位男同志、菲律賓的Geraldine Roman自2016年當選起成為菲國第一位跨性別的國會眾議員⋯⋯近期發生的智利和墨西哥大選中,也出現了數十、數百位出櫃的候選人,這些積極從政的同志,當然不只是為了同志的權益而參選,他們也分別在自己的國家社會中努力,希望自己的參政可以讓民眾了解到多元的真實以及平凡。正因為還有非常多人對於同志身份有偏見或刻板印象,而使得出櫃還是有必要,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詢問民眾是否能接受從政者的同志身份,相信那應該是一個更平等、更理想的社會。

 

參考資料:
https://www.degruyter.com/document/doi/10.18574/9781479849468-022/html
http://www.tfd.org.tw/export/sites/tfd/files/publication/quarterly/d11t1/03.pdf